盘点!2023哲学界五大(抽象)出圈名场面
随着2023渐入尾声,2024也即将到来,在这里,思庐先跟各位读者朋友、哲学同好说一句“新年快乐”!在这将要过去的一年里,哲学圈(juan)有哪些大事发生?有哪些思想关键词值得铭记,又有哪些出圈名场面让哲学人以千奇百怪的姿态来到大众面前?让我们跟随小编的盘点,一起回顾一下吧!
05
刀郎《罗刹海市》碰瓷维特根斯坦
2023年7月,刀郎这个在内地乐坛曾红极一时,又已沉寂许久的名字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。伴着歌手刀郎一同冲上热搜的,还有他的新专辑《山歌寥哉》和其主打单曲《罗刹海市》。
《罗刹海市》的歌词灵感来源于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《罗刹海市》,该小说讲述了一个虚无飘渺的国家,那里的人以丑为美,完全是一个颠倒过来的世界。此篇乃愤世嫉俗之文章,作者巧借醉乡以指桑骂槐,旁敲侧击,而刀郎也正是借着这股讽刺的劲头,抨击当代乐坛中的种种虚荣、伪善、颠倒黑白的现象。因为刀郎以前和那英等乐坛前辈的宿怨,加之彼时好声音黑幕、李玟去世等风波的影响,《罗刹海市》中的“马户”、“又鸡”突然间变得十分具体,也让这首歌的热度节节攀升。
不过出人意料的是,歌词在最后突然来了两句“西边的欧钢有老板,生儿维特根斯坦”,这五个字的西方人名突然出现在中国古代背景的讽刺歌曲里,
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。从上下文来看,这里的维特根斯坦没有起到任何实在的支撑作用,把它换成“康德”、“黑格尔”也完全没啥问题。初步猜测,这里的“欧钢老板”和“维特根斯坦”单纯是为了押韵,再就是听起来神秘。
不过也确实,作为20世纪最神秘的哲学家之一,维特根斯坦的名字说出来确实逼格满满。
就这样,通过刀郎的善意碰瓷,维特根斯坦又小火了一把,也算是好事一桩。
刀郎:“那马户又鸟是我们人类根本的问题!”
维特根斯坦:“我不道啊。”
出圈指数:3颗星
抽象指数:3颗星
04
“当马克思遇上孔夫子”
10月,湖南卫视的一档栏目让马克思和孔子来了个同台表演,引发全网热议。节目中,满脸大胡子的马克思说自己“早就是个中国人了”,又变着法地说自己的想法和“中国传统文化”中的种种观念非常之吻合,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。
这样的节目效果自然遭到了网友的群嘲,因为就算不谈更具体的文本分析,但凡上过中学历史课和政治课的人都知道,孔子本人的儒家思想虽有其重要之处,但其源泉在于“克己复礼”,孔子他老人家是一个会对着“八佾舞于庭”怒斥“是可忍孰不可忍”的猛男,不是畅想全世界人民大和谐的仁慈圣母。而马克思最重要的分析就是对阶级和历史阶段的剖析,可以说完全站在了孔子之立场的对立面。这么两个水火不容的思想伟人站在一起没打起来,而是你好我好天下大同地侃侃而谈,不得不说也是一种特色了。
墨子:我兼爱啊,老马你找错人了!
康德:你们老说什么人类尊严,老孔你糊涂啊,这得找我啊!
客观地说,要把马克思主义和“中国传统文化”结合起来,不是不行,但是不能像这样生搬硬套,要进入文本和历史的深处去比较,才能得出合理的结果,所谓扬弃。改编不是乱编,比较不是吹比,忽略思想家的历史背景和文本细节去强行关公战秦琼,只能是博君一笑。
出圈指数:3颗星
抽象指数:4颗星
03
哲学硕士送外卖
来了来了,每年一度的“哲学无用论”名场面它来了!继一两年前的“农民工翻译海德格尔”后,今年3月,一则“哲学硕士送外卖”的消息冲上了热搜,再次引爆了大众对于“哲学能做什么”这一话题的广泛讨论。
在视频中自述找不到工作的陈涛,是四川大学2011届哲学硕士。坦率地说,他不是没有过稳定乃至光鲜的工作:他曾做过五六年的文化记者,先后在《中国新闻周刊》和《南方周末》工作过。而离开新闻业后,陈涛也尝试过公关、新媒体、互联网等相关工作。在2022年创业失败后,快38岁的他在北京当起了外卖员。视频中,他甚至自嘲地说,“超过了35岁,连去青城山做道士都没人要”。
哲学硕士、大龄求职,从学术界、新闻界的明日之星变为了挣扎求生的外卖员,再加上疫情结束后凋敝的就业现状,种种要素叠加,很难不让人怀疑和反思哲学之为学科安身立命的可能性。巧合的是,今年年末在小红书上,也有类似的热帖,“哲学生太好找工作了”,点开一看是做家政清洁。
该怎么评价呢?哲学生该如何面对类似的时代焦虑呢?或许我们只能不争气地再次引用黑格尔:“密涅瓦的猫头鹰总是在黄昏时起飞。”
“大哥你玩儿哲学,你玩儿它有啥用啊!”
出圈指数:4颗星
抽象指数:3颗星
02
如来
中国人认为宇宙万法的那个源头🤔,它是什么🧐,如如😋,对吧,所以这个词叫如来,我经常说如来😍,这个词有秘密,如来,如来了吗?🤨如来嘛😎,他真来了吗?如来☝🏻️🤓,到底来没如来,如来😆,为什么说如来,他真的来了吗?😫如来,你看看,来没来?如来。🤗
出圈指数:如出。出了吗?如出。出了吗?如出。出了吗?如出。
抽象指数:如抽。抽了吗?如抽。抽了吗?如抽。抽了吗?如抽。
01
ChatGPT横空出世
言归正传,2023年哲学界正经讨论的最出圈话题,无疑是ChatGPT的横空出世。
ChatGPT,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一种生成式人工智能,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,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,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。这款AI语言模型,让撰写邮件、论文、脚本,制定商业提案,创作诗歌、故事,甚至敲代码、检查程序错误都显得小事一桩。不少和ChatGPT“聊过天”的网友纷纷感叹,“只有你想不到,没有ChatGPT办不成的”。上线仅仅2个月,ChatGPT的活跃用户就突破一亿。
面对人工智能的飞跃式发展,哲学自然坐不住了,纷纷展开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诘问,“人工智能哲学”在学界也一时风头无两:“ChatGPT懂哲学吗?它能代替我们写哲学论文吗?”“ChatGPT能取代哪些产业?人文学科还有未来吗?”“ChatGPT取代人类劳动之后,人类该何去何从?”从认识论到伦理学,从伦理学到存在论,可以说没有ChatGPT搭不上边的领域、蹭不上的话题。思庐当时也连续发了好几篇文章,探讨ChatGPT的左右、让它参加研究生考试,甚至写高考作文。
同时,也有著名哲学家参与了实验,证明ChatGPT已经能做到很好地回答哲学领域的专业问题,其专业程度甚至让一些专家难以分辨AI和真人,通过了哲学的“图灵测试” 。
GPT冒充哲学家,连专家都分辨不出:“恭喜丹尼特在丹尼特模仿大赛上荣获第二名”
不过,进入2023年的下半年,ChatGPT的风潮逐渐退去,其母公司OpenAI也上演了新的一出宫斗大戏。这次,人工智能的兴起是否又是一次经典的“狼来了”呢?“人工智能”距离成为真正的智能而非齐泽克揶揄的“人工智障”还要多久?我想,只有时间能给我们答案了。
“天天鼓吹人工智能的统一按照碳奸处理,叉出去!”
出圈指数:5颗星
抽象指数:4颗星
你还有什么记忆犹新的哲学界出圈名场面吗?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交流!
文章撰写:王抗
排版:初尧
审核:王抗
爆文推荐
觉得此篇好文有启发,点个“在看”